【張桂梅的故事】總愛“丟”衣服
近日,由云南省委組織部編寫的黨性教育教材《我有一個夢想——全國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張桂梅的故事》已在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。我們選發(fā)書中部分文章以饗讀者。今天推出第7篇:
《總愛“丟”衣服》
張桂梅生活很節(jié)儉,對自己“摳門”在整個縣城都出了名,但她最見不得別人窮。家訪路上,她已經(jīng)不知道隨手給了貧困村民多少衣服和隨身攜帶的食物,久而久之,同事和朋友便給她貼上了一個標簽:愛“丟”衣服的校長。
【張桂梅的故事】總愛“丟”衣服.jpg (221.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7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1-27 10:49 上傳
華坪女高建校初期,張桂梅的家訪主要靠步行、坐面包車或摩托車,隨著年齡增長,她意識到這很不安全,便找縣政府協(xié)調車輛。
縣里很支持,經(jīng)常協(xié)調各個部門的車輛跟隨她家訪,但由于路途遙遠,條件艱苦,往往一出門就得在山路上跑好幾天甚至半個月,一段時間后,連司機也累得夠嗆。最讓大家“受不了”的是,跟著張桂梅去家訪后,很有可能連自己的東西也要被捐出去。
2011年的一個假期,張桂梅到華坪縣船房鄉(xiāng)家訪,除了時任學校辦公室主任馬海外,還有縣里某政府部門的一位局長同行。
船房鄉(xiāng)是縣內典型的民族鄉(xiāng),村民居住分散,在山里跑了大半天,家訪才完成3戶。
在第一名學生家,張桂梅在屋里轉了一圈,發(fā)現(xiàn)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,蹲在火塘邊的學生家長穿得破破爛爛,她很是心疼,臨走時脫下自己的外套,送給了對方。
第二名學生家里的情況和第一家大致相仿——窮得叮當響。離開時,隨行的馬海把外套脫下,送給了這個一貧如洗的家。
一路下來,此行所帶的食物、水等均被張桂梅送了人,已無東西可送。大家餓著肚子,準備再完成對一名學生的家訪后便返程。
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,最后一家的情況比前面兩家還糟糕,除了屋里的一個火塘,可以說家徒四壁。
張桂梅見不得別人苦,眼淚都快掉下來了,可此時自己身上已經(jīng)沒有東西可送了。即將離開時,她突然將頭一扭,看著身旁的局長,也不說話。
這讓局長多少有些尷尬,趕緊把馬海拉到一旁,悄悄說:“我這衣服前兩天才買的,而且老鄉(xiāng)穿著干農(nóng)活兒也不方便,要不就別送衣服了?!彪S后他趕緊掏出錢包,給村民留下了500元錢。
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,她愛給村民送衣服和食品,有時在路上遇到貧困的老人和孩子,還沒到目的地,衣服和食物就被她送完了,她自己和同事只能餓著肚子。
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與張桂梅相識多年,也曾多次跟隨張桂梅家訪。有一次,一行人在山里走了很久,食物所剩無幾,看到路邊有兩個衣著破爛的小孩,張桂梅想都沒想便將一車人的干糧一股腦全給了對方。王秀麗一看急了——自己不吃沒問題,可張老師的身體扛不住啊。她趕緊沖上去,從孩子提著的塑料袋里給張桂梅“搶”回了一個面包。眾人看到她這般模樣,忍不住調侃:“大人還和孩子搶食物?!?/div>
張桂梅送衣服和食物時往往“不計后果”,可等到大家餓著肚子回到城里,她又會覺得很內疚。馬海還記得,自己和同事有好多次跟著張桂梅餓著肚子家訪回來,在城里餐館吃飯時,她都不忘多點幾個菜犒勞大家。
跟隨張桂梅家訪次數(shù)多了,王秀麗也開始理解,她這么做更多是為村民加油鼓勁。
王秀麗還清晰地記得,有一年冬天,她跟隨張桂梅到一名學生家里家訪。聽說老師來了,孩子母親從箱子里翻出一大摞金黃色的獎狀,這些獎狀全部用塑料袋裝好,鋪滿了空蕩蕩的院子,陽光照在上面,發(fā)出耀眼的光。
這個大山里的家庭,盡管生活貧窮,但在那一刻又顯得十分富有。王秀麗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的母親穿著破舊的單衣,手都凍得開裂了,可拿出女兒獎狀的時候,臉上掛滿幸福的笑容。孩子母親很清楚,讀書是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,而這一摞金黃色的獎狀讓這個希望有了實現(xiàn)的可能。
看到這“壯觀”的一幕,張桂梅也很激動,講了很多鼓勵孩子母親的話?;氐杰嚿虾?,王秀麗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不知什么時候,張桂梅已經(jīng)將外衣送給了孩子的母親,自己只穿著一件單衣。 見過了張桂梅吃的苦,王秀麗很心疼她。有一次,王秀麗拿出自己大半個月的工資,花700元錢買了件真絲衣服送給張桂梅,并再三叮囑她一定要留著自己穿。可沒過幾天,一名貧困學生的家長來到學校,張桂梅轉身就將新衣服送給了對方。
王秀麗聽說后又氣又難過,跑到學校沖著張桂梅發(fā)了火:“早知道這樣,還不如買給我媽媽?!睆埞鹈酚行﹥染危髞淼娜兆永?,她的衣服依然還是一件接一件在“丟”。
(編輯/張晨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