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麗江黨史故事:麗江人民為抗戰(zhàn)支前運軍糧
開欄寄語: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,為讓廣大黨員更好的學習黨史,做到學史明理、學史增信、學史崇德、學史力行,市委史志辦、市委網(wǎng)信辦開設了“麗江黨史故事”專欄,定期刊載麗江黨史小故事,敬請關注。
微信截圖_20210527105104.png (157.9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5-27 10:54 上傳
麗江人民為抗戰(zhàn)支前運軍糧
1942年1月,日軍突破泰緬邊境,相繼攻占了緬甸的毛淡棉、拔安和緬甸首都仰光。之后,以裝甲車為先導,用汽車載運步兵快速部隊沿滇緬公路繼續(xù)挺進。相繼占領了云南的畹町、騰沖、龍陵等地,并派飛機不斷轟炸保山城,矛頭直指祖國西南城市昆明、重慶。原屬于安全大后方的云南,轉眼變成抗日前線,邊境數(shù)縣烽火連天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。為抗擊日本侵略者,國民黨部隊云集滇西,駐守西昌的第十一集團軍移防怒江,重慶政府在云南楚雄成立了中國遠征軍長官部,先后任命陳誠、衛(wèi)立煌為長官,集結了第二軍、第六軍、第八軍、第五十三軍、第五十四軍、第七十一軍以及撤回國內的遠征軍等,整編待命;東面以保山為基地,以霍揆彰為總司令的第二十集團軍等集結約20余萬人。部隊云集滇西,軍糧需求數(shù)目浩繁,國民政府向農民以征實、征購、征借等辦法,籌集部隊糧餉,云南省政府按前方部隊需糧數(shù)量指令所屬各縣撥交軍糧。
為了支援抗戰(zhàn),麗江地區(qū)各族人民同仇敵愾,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,咬緊牙關,節(jié)衣縮食,勒緊褲帶,積極上交軍糧。僅1942年,麗江縣按稻谷6成,雜糧4成,運交軍糧42149公石,約合14049包2公石;永勝縣按稻谷9成,雜糧1成運交軍糧41822公石,約合13940包又2公石;華坪縣按稻谷8成,雜糧2成運交軍糧15843公石,約合5281包;寧蒗縣按稻谷8成,雜糧2成,運交軍糧5458公石,1819又1公石。麗江四縣合計撥交軍糧105272公石,35089大包又5公石(按3公石碾米一大包計算)。
1942年7月,開始在麗江、永勝兩縣征購軍馬,至1943年2月共征購軍馬1598匹,占此期全省軍馬征購數(shù)的7.4%。
麗江地處邊陲,人民生活貧困,又沒有公路,交通極為不便,但是在支援抗日戰(zhàn)爭的號召下,麗江各族人民發(fā)揚“國難當頭、匹夫有責”的愛國主義精神,同仇敵愾,按照云南省政府指令,各縣由各鄉(xiāng)、鎮(zhèn)征派成百上千民夫、馱馬,如不能出夫、馬的按規(guī)定攤派款子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發(fā)動廣大人民群眾支前運送軍糧。運送軍糧的民夫、馱馬,人背馬馱,翻山越嶺,腳穿草鞋,日行百里,將軍糧背運到指定地點,將軍米如數(shù)交給遠征軍第一路總監(jiān)部直屬十二分站、第十一集團軍特務營二連、云南供應局、云南補給區(qū)司令總部一兵站支部等單位,再轉運戰(zhàn)區(qū)部隊,全面完成每年的征糧任務及運送糧食任務。據(jù)中共麗江市委黨史研究室2007年在抗戰(zhàn)時期麗江市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中統(tǒng)計,1939年-1945年,麗江共征購軍糧、借放積谷、分發(fā)賑恤米等66982900公斤。
當時麗江縣的軍糧從縣內運往劍川,到洱源縣牛街或沙坪交付。永勝縣軍糧的運輸以縣城、三川壩為起點,經河口、期納、金江渡、片角到賓川壩。華坪縣軍糧的運輸以縣城、榮將、新莊為起點,經大姚縣彎碧渡,到賓川縣平川,再到賓川壩。
據(jù)親歷者講述,在運送軍糧的路上,廣大民夫汗流浹背,忍饑挨餓,支援前方運送糧食。有的民夫,在路途中生病死去,有的民夫遭遇意外,有的在運糧途中活活餓死,但是沒有一個人動用軍糧。據(jù)說一個背送軍糧的婦女餓死在運送軍糧的路上,她的肚子里全是樹皮和草根,沒有一丁點糧食,但是她身上背著的糧食卻完好無損。在當時交通閉塞、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,正是這樣無數(shù)的民夫參與到運送軍糧的隊伍當中,將軍糧如數(shù)交運到指定地點,才保障了滇西抗戰(zhàn)部隊的后勤供給,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抗戰(zhàn),支持了反法西斯斗爭,為中國抗戰(zhàn)和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。中國的抗戰(zhàn)正是有了這樣各族人民的傾力支持,才贏得了抗戰(zhàn)的最后勝利。
(李瑞泉整理,市委史志辦修訂)
|